瑞迅银行:需双杀下的原油困局,OPEC与特朗普关税的夹击

供需双杀下的原油困局:OPEC与特朗普关税的夹击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石油展望》中,将2026至2029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预测大幅下调170万桶,2026年需求预期从1.08亿桶降至1.063亿桶。这一调整的核心动因直指亚洲——尤其是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显著放缓。OPEC内部官员坦言:“我们看到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未来五年内的石油需求预期趋于疲弱,这对整体市场构成中长期压力。”14
需求预期的疲软并非孤立事件。四个月前的OPEC月报已初现端倪,当时该组织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15万桶/日,归因于美国对亚洲的新关税及全球经济数据疲软8。这种连续下调的动作,折射出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与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挑战正在亚洲地区深化。
与需求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OPEC+在供应端反其道而行。7月初的会议上,联盟国决定8月增产54.8万桶/日,远超此前三个月的41.1万桶/日增幅,并暗示9月可能继续追加同等规模增产910。尽管市场对实际履约能力存疑(俄罗斯因基础设施问题供应受限,哈萨克斯坦持续超产),但这一决策凸显产油国在市场份额与价格平衡间的战略摇摆38。
二、特朗普关税“组合拳”:全球贸易的寒流效应
当原油市场仍在消化OPEC需求预警时,特朗普政府投下第二枚冲击弹。7月10日,美国总统宣布:
对加拿大进口商品征收35%关税(8月1日生效)
计划对多数贸易伙伴实施15%-20%统一关税
威胁对巴西加征惩罚性关税
针对铜、半导体及制药产品开征新税159
华尔街能源分析机构Delta Insights警告:“此举可能在短期内抑制全球商品流动,拖累工业生产和能源需求。”14这些关税措施恰似在全球贸易脉络中植入冰点——日本、韩国面临25%关税,部分国家税率甚至高达40%,直接威胁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供应链运转9。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胀-利率螺旋的形成。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政策制定者担忧关税推高通胀,进而延迟降息进程。更高的利率环境不仅削弱企业投资意愿,还通过美元走强进一步压制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79。这种货币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叠加效应,使原油需求复苏雪上加霜。
三、油价技术破位:市场用脚投票
供需基本面的恶化迅速反映在价格走势上:
WTI原油跌破69美元关口,短期均线支撑宣告失守
当前66.50美元附近买盘薄弱,下行目标指向65-64.2美元区间
MACD死叉放大,RSI进入中性偏弱区域,下行动能持续释放15
尽管7月11日亚盘时段油价小幅反弹(WTI涨0.39%至66.83美元,布伦特涨0.28%至68.83美元),但这仅是暴跌逾2%后的技术修正14。市场曾寄希望于季节性需求提振——美国驾车高峰季与创纪录的每日10.76万架全球航班提供短期支撑710。但当周美国原油库存暴增707万桶(预期仅为减少280万桶),彻底浇灭旺季幻想,印证实体消费的疲软210。
地缘风险溢价也在快速蒸发。特朗普声称“安排与伊朗会谈”,并考虑解除制裁;红海航运袭击引发的供应中断担忧,被证明对油价影响短暂36。市场正在重新校准风险定价模型,将地缘冲突视为常量而非变量。
四、制裁博弈:欧盟的浮动筹码
面对油价持续走低,欧盟正被迫调整对俄制裁策略。当前设定的俄油价格上限因市场油价回落而“形同虚设”,欧盟外交官承认:“目前价格上限已失效,必须调整工具保持制裁效力。”14
拟议中的“浮动价格上限”机制,旨在动态跟踪市场基准价以维持制裁压力。但该方案暗藏矛盾:若设置过高则失去制裁意义,过低又可能刺激俄罗斯减产推升全球油价,反而加剧欧洲通胀15。这种走钢丝式的政策设计,凸显欧洲在能源安全与政治立场间的艰难平衡。
市场转折点:风暴眼中的定价重构
原油市场正经历“需求下调(亚洲放缓+能源转型)与供应增加(OPEC+增产)的供需双杀”,叠加特朗普关税冲击全球贸易流的三重压力149。技术面破位与库存暴涨印证了基本面的恶化,WTI测试64美元支撑位已成大概率场景。
但市场仍蕴藏变数:沙特上调8月对亚洲原油售价的举措,暗示其对需求韧性保有信心;中国CPI超预期回升,为需求侧带来微弱曙光610。而欧盟对俄油制裁的“浮动机制”设计,可能成为新的供应扰动因子。
当油价跌破65美元关口,需警惕产油国被迫重新审视增产策略。毕竟OPEC+的产量阀门仍是调节全球供需天平最有力的手——只是这一次,它需要同时应对亚洲需求的结构性退潮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寒流,这两股力量正在重塑原油市场的定价逻辑38。能源世界的权力博弈,从未如此复杂。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